江南新區,位于泉州中心城區西南側,規劃總用地面積55.42平方公里。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江南新區發展建設,圍繞打造“全市產城融合示范區、海絲古城西門戶”,精心規劃“雙軸三帶雙心三片多區”空間結構。雙軸:功能聯系軸、海絲協同軸。以站前大道為骨架打造功能聯系軸,串聯江南與其他功能片區的聯系,融入環灣城市發展;海絲協同軸依托新華大橋,利用區位優勢,新城古城雙城聯動,協同發展。三帶:生活服務帶、產城融合帶、濱江生態帶。生活服務帶依托繁榮大道兩側生活空間;產城融合帶依托南環路,形成江南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的產城融合空間;濱江生態帶依托晉江及濱水空間。雙心:綜合服務心、古城協同心。結合中央公園打造江南新區產業服務與生活配套的聚核核心,共同形成綜合服務心;結合烏石山和新華路與老城的關系,打造古城協同心。三片:產業集聚片、綜合服務片、生態休閑片。圍繞在地特色與規劃策略,依勢形成三個城市片區。多區:多個彰顯產城融合與有機更新的功能分區。圍繞各區域主導產業和用地功能形成多個主導產業不同的功能組團,高起點、高標準全力打造海絲古城協同區、環灣產業創新區、品質生活示范區。
鯉城區勇當全市“抓城建提品質”排頭兵,圍繞大局、擂響重鼓、揚帆奮進,持續推進江南新區大片區開發、大配套建設、大招商支撐、大產業提升,奮力建設“產城人文安”融合發展的泉州中央創新區。
抓強組織保障
躬身入局“戰江南”
堅持效率至上,破解機制難題,“點、線、面”一體運作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一同“戰江南”。
1.面上:
大部制協同。創新實施“大部制”改革,推動高新區管委會、科技局、工信局以“區局合一”方式在高新區集中辦公,同步組建產業與人才、數字經濟、標準化建設3個專班,涉企服務向生產經營一線前移;同時,群團組織整體入駐江南新區,最大限度為居民辦事服務提供便利。
2.線上:
指揮部聯動。主動將江南片區城市規劃設計置于中心市區城建指揮部領導下,積極構建市、區兩級指揮部溝通銜接和調度指揮體系,區主要領導擔任江南片區建設分指揮部指揮長,實行“周調度、月總結、季拉練、年考評”和“指揮部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限時督辦、統抓統管,實現“問題不出指揮部”。
3.點上:
干部比推選。在干部全過程培養中加入在江南新區一線歷練環節,特別是近期開展“張榜招賢”比選街道副科級領導干部和國企副職活動中,篩選推優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到江南新區城市更新項目指揮部一線崗位,在處理具體復雜問題中甄別考核、鍛煉成長。
抓快城市建設
宜居提質“戰江南”
主動呼應“中心市區一體化”,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搭建“三生融合”空間架構。
1.擢升規劃設計高度
銜接江南新區控規修編,深化江南片區城市設計,劃分沿江界面(承接古城功能外溢)、中間界面(生態居住區)、高新區(產業示范區)推進開發,城市整體架構漸次拉開。制定高新區發展建議性指引,理清工業園區“5筆賬”,規范工業用地指標和風貌管控標準,完成高新區整體規劃環評,描繪國家級高新區發展藍圖。
2.凸顯基礎配套溫度
堅持“產城人文安”一體推進,采取主干道、優質學校、醫療機構、安商房、大型商業綜合體、文化龍頭項目先行,整體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其中,泉州大橋拓寬改造工程全線合攏、繁榮大道部分建成通車;一大批優質中小學落子布局,第二中心小學常泰校區、福師大泉州附中秋季招生投用;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項目啟動,規劃建設區級醫院;延陵安商房等優質安商房項目年內竣工;萬達廣場和泉州演藝劇場綜合體正式在新區落戶,品質生活撲面而來。
3.彰顯城市更新速度
按照“留、改、提、拆、建”要求,集聚頭部資源高標準推進繁榮、站前西、金鯉等大片區更新建設,2022年推出土地“招拍掛”10宗,為歷年之最,連續六年獲得省級和諧征收工作表揚。同時,打造“全鯉速辦”營商品牌,全面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幫代辦”服務,創新實施項目“雙業主”制、單體驗收、“樁基先行”等方式,科創中心壓降建設周期8個月,房建項目整體提速。
抓準產業升級
創新引領“戰江南”
主動呼應全省發展“四大經濟”部署,在江南新區布局“數字+新制造”“數字+新商貿”“數字+大健康”等產業,配套做實產業發展載體,全力打造泉州中央創新區。
1.以園區標準化為基
奮力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改造,高新區列入省級試點園區,先行啟動2660畝示范區,策劃生成華塑、新塘等4個連片改造片區,全市5次拉練比拼4次獲得優秀等次。目前,科創中心意向入駐項目22個,實現工業廠房全覆蓋,預計產業投資超26億元。
2.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為翼
以打造福建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創新示范基地為契機,大力實施特色集群培育、重點項目引培、創新能力提升、配套設施優化、集群融合發展等五大工程,推出實施重大產業項目90個以上,總投資超700億元,爭取至2030年電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紡織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3.以科工產業為擎
積極引進深圳投石等智庫入駐,實施產業健圈強鏈系列工程,全力打造科工高技術創新發展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