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科派首次亮相,作為廣州萬科首個商業綜合體,悄然來到公眾面前。在此之前,被定義為廣州萬科第一個商務辦公綜合體的萬科云在天河智慧城誕生。
如果說若干年前,專注于純住宅開發就可以賺的缽滿盆滿,現如今房企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多元化勢在必行的今天,萬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萬科沒有商業物業開發的能力,就喪失了在城市發展的資格。”此前,萬科董秘譚華杰的話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由此上溯到2009年,萬科總裁郁亮宣稱,未來將加大持有型物業的儲備,并陸續推出養老物業、酒店及商業配套等多種物業類型。直到2011年萬科正式宣布進軍商業地產,深圳萬科公布三大商業產品線:萬科廣場、萬科紅、萬科大廈。萬科在商業地產的棋盤上鋪開了棋子。
隨后,2012年上海萬科打造的“萬科2049”頂級體驗式商業品牌誕生,意味著萬科又新增一產品線。同一時間萬科在北京金域緹香打造的新社區商業品牌“蜂巢商街”也提上議程。向來只做社區商業的萬科,自2011年起邁開了步子,正式進軍商業地產。
然而彼時,萬科卻低調回應,“確切地說,我們是‘被商業地產’了。萬科從來沒有轉型做商業地產,而只是為了更好地做住宅。”萬科董秘譚華杰的話似乎并不認同外界關于“萬科轉型”的說法。萬科執行副總裁毛大慶也曾表示,“服務住宅一直是萬科給商業地產的劃線。”
的確,萬科專注于主流住宅開發的定位并沒有改變。只是一邊說“被商業地產”,一邊又在積極的嘗試,似乎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新的出路。
“萬科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龍頭,在住宅市場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但國內目前住宅銷售放緩,導致萬科只能通過多元化來降低風險。在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下,萬科不得不去尋求新的贏利點。”高力國際調研及咨詢部董事陳厚橋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陳厚橋進一步分析指出,“無論被動或主動進入商業地產,無論是拿地需要或服務住宅,萬科都必須要邁過商業地產的這道坎。換言之,公司的商業運營能力和專業團隊,都將接受進一步的市場考驗。”
由此可見,對于現在的萬科而言,無論以何種方式涉足商業地產,商業運營能力始終是繞不過的環節。
蛋糕如何分?
“商業地產已成為很多開發商轉型的產品,在整個商業歷程里,開發商之間的競爭最終都歸結為綜合實力的競爭,而表現在戰略方向上就是對運營能力的競爭。”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其實,在房地產行業低迷的背景下,多家房企紛紛將橄欖枝伸向商業地產領域,加劇了行業的競爭。
前不久,龍湖地產在北京發布了“天街”系購物中心品牌,首次公布了其商業地產品牌形象及經營理念。根據龍湖商業發展規劃,預計至2017年,龍湖的天街購物中心開業數量將由目前的5個增至14個,屆時,龍湖持有開業商場總數將超過20個,開業總面積將超過300萬平方米。以此作為起點,龍湖的全國化商業戰略正式拉開。
同一時刻,北京萬科推出了其全新的商業產品線,被稱作“萬科牌”寫字樓,與龍湖分庭抗禮。然而這個領域早已是異軍突起,華潤和泰禾也企圖分割這塊“商業蛋糕”。
已擁有核心商業產品“萬象城”的華潤置地,近期首次發布了全國商業地產戰略。華潤置地總裁唐勇稱,2014年是華潤置地商業地產加速發展的一年,2017年和2018年,華潤置地將迎來商業項目開業的高峰期。“如果2017年底將華潤置地的商業地產業務單獨剝離,該業務將相當于一家市值1000億的上市公司。而據華潤置地2013年年報顯示,未來4年內新增落成的商業地產項目約為18個。”唐勇公開表示。
泰禾也在商業地產領域再度顯示“黑馬”本色,去年168億的銷售額中,其中商業地產就占了84億。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也表明態度稱,未來將堅持住宅地產與商業地產并駕齊驅的戰略,力爭3-5年內在全國布局15-20個泰禾廣場。
“房企應該要注意,商業地產的環境并不是一片大好,轉型商業地產也不意味著一定成功。”陳厚橋指出,“商業地產對區位、周邊的產業集群、政策規劃都相當敏感,企業應該首先考慮這些因素,拿地時做好前期研究。此外,必須要從做住宅的思維中走出來,在產品的創新上作出亮點。”
(海西地產網 鄭序炯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