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一二線城市,重點在上海拓展社區型商業。截至目前,寶龍地產在上海的項目已達到8個,呈現東(浦東曹路、臨港泥城)、西(青浦、華新、七寶)、南(奉賢)、北(嘉定、寶山羅店)8大項目布局的局面。”寶龍集團總裁許華芳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表示。
“企業的戰略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做相應的調整,五年前的戰略不一定適應現在的市場,如今商業地產的競爭不再僅停留于資金競爭,更是其服務理念、運營水平和專業人才的競爭,能夠整合資源,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才是最正確的事。”許華芳說,這兩年在公司內部,希望把(負責住宅開發和商業運營的)兩部分人盡量割裂得越開越好。
鴻毅資本總裁張義鴻分析認為,在瞬息萬變的房地產業,房企紛紛強化對市場的快速反應以及與信息時代的高速接軌。作為最早在港上市和首批進入商業地產領域的企業,寶龍對于市場的快速預判和及時的戰略調整都為業界所稱道。
回歸一線
與兩年前深耕三四線城市的核心區域不同,寶龍從2013年開始,就根據市場的變化對過去的投資戰略進行調整。
“其實這是寶龍的自我救贖。”一位業內人士告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寶龍的商業項目大多在二三線城市,在現有的城鎮化條件下,寶龍地產缺少優質地塊,不占“地利”的籌碼。如果不做調整,那么在一系列的房地產調控、收緊的土地政策下,寶龍地產也將失去“天時”。
“前年開始聚焦長三角、山東福建等省份,以上海為第一中心,今年投資力度一半以上放在上海。”許華芳明確表示。
此外,寶龍的商業經營也在朝一二線城市調整,不過與項目銷售部分也有區分。許華芳坦言,做住宅開發和商業運營的思路還是很不一樣。目前寶龍的商業運營分為兩條線,一條線是傳統的寶龍城市廣場,停留在原來的二三線城市;另一條線則是布局一二線城市,做社區型商業,還有精品項目。“去年開業的上海曹路寶龍城市廣場是第一個社區型項目,主要考慮品質;另一塊是標桿項目,目前上海七寶、廈門湖邊和杭州濱江作為三大標桿項目來進行打造。”許華芳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
事實上,最近幾年寶龍一直在調整,為實現戰略布局上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轉變。“今年上海部分的銷售占30%,天津、杭州、廈門占40%,也就是說這四個一二線城市占了全部份額的70%。”許華芳稱。
寶龍最新披露月報顯示,今年前5個月,合約銷售總額為26.53億元,按年增長26%。合約銷售總面積約31.27萬平方米,按年增加11%。
在年初,寶龍定下今年的銷售目標為120億元。綜觀近期多個城市出現房價下跌,市場銷售轉冷,許華芳回應稱,“(120億元的)目標比較保守,信心也比較足。”和絕大多數商業地產開發商一樣,寶龍地產實際在做兩個生意:開發型物業及持有型物業。運營模式則是用開發銷售的資金,來支撐持有型物業發展。寶龍70%~75%是銷售型物業,25%~30%是持有型物業。銷售型物業里,約70%是住宅,約30%是銷售型商業。
在引入電商戰略為商戶增加利好的背后,如何改善租金在收入貢獻中的薄弱地位,變得尤為明顯。各項收入大幅上升,但銷售與持有的明顯差異,也逐漸引起寶龍地產高層的注意。而下一步,寶龍地產將在做好銷售同時,逐漸向持有型物業要利潤,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許華芳坦言,目前大多數從事商業地產的房企,主要利潤是開發及銷售利潤,還沒有真正把資產當作寶貝,對資產價值提升比較忽視。其實真正做好商業地產,更大程度上仍是長線的資產收益過程,要爭取在長時間里去爭取高回報,而不是短期內做到很高的銷售額。
打造標桿精品
“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你付出的代價會很大;寶龍走到今天,就是不斷地從過去的案例中總結經驗。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做精品。”寶龍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許健康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
在很多人走短平快路線的時候,許健康告訴記者,希望寶龍集團慢下來好好做精品。
放慢了腳步的寶龍,對業內以速度著稱的競爭對手萬達還是“非常欣賞”。許健康認為,做商業地產,萬達遵循著最簡單的道理——效益。但在許健康眼中“萬達模式”并非完美。他認為,萬達急劇擴張可能帶來浪費,“不一定到最后得到最多”。許健康說,他很贊賞中國的“和諧”理念,希望今后的競爭平臺更為公平、理性。
與其他同行一樣,寶龍之前也非常重視追求速度和發展規模,但現在的寶龍顯然變得更謹慎、更精細化運作。許華芳誠懇地說:“作為內地首家在港上市的商業地產企業,寶龍已在商業地產領域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及地位,然而這些年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打造出幾個全國叫得響的項目,其實把產品做精才是最重要的。”許華芳同時表示,寶龍會調整策略,“敢于舍棄,做寶龍最擅長的事情”。
實際上,從一開始,寶龍就證明了自己有著清晰、鮮明的戰略導向。
從區域上看,寶龍城市廣場基本落戶于中國東部經濟富庶、人口集中的地區,包括二線城市的新城商業中心和三線城市的中心商業區。
從規模上看,每一座寶龍城市廣場體量都在20萬平方米以上,建筑形式新穎亮麗,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成為二三線城市的地標性建筑。
從業態上看,寶龍城市廣場屬于復合型商業地產,實現了購物、居住、餐飲、娛樂、休閑、文化、旅游、商務等一系列的多元化組合,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的夢想和多樣化需求。
從經營模式上看,寶龍將項目住宅面積和少量商業面積進行銷售,以取得現金流上的平衡;而長期持有大部分優質商業物業,以取得長期租金收益和物業的增值。
2013年以來,寶龍地產在管理上一再加強精細度,提高運營競爭力。同時,在國內大多數商業地產開發商僅做經營管理平臺的背景下,邀請凱德精英加盟公司,籌備寶龍地產的資產管理平臺。這個平臺主要工作是規劃資產,監督營運平臺是否按規劃完成,最終把資產做起來,實現持有型資產的保值增值。“通過資產管理,寶龍地產換來的,是更長遠的租金收益。”許華芳介紹。
打個比方,一個商場開業,能一口氣招租一億元,但通過資產管理,開始可能只招8000萬元,但在起初業態組合、商家組合上卻更為科學精細,甚至細化到這50平方米應招誰進來。組合科學了,明后年或許就會實現2億元租金。“我們現在有超過100多萬平方米投資性物業,如果日租金單價增長一塊錢,整體價值就變得很突出了。”許華芳時常會算這樣一筆大賬。他也表示,其實難度不高,關鍵在于怎么管理才能讓物業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