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資源配置”
習近平表示,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
雖然沒有明確的控“房價”目標,習近平針對“不斷滿足居民住有所居”給出的藥方是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調查,到2010年底,全國仍有2000多萬戶城鎮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不成套,設施簡陋。其中1000多萬戶居住在棚戶區中。棚戶區房屋破舊擁擠,廚衛設施不全,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隱患。處于城鎮“夾心層”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其后,又發生了部分城市住房投資投機性需求過于旺盛,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的問題,“購房難”由單純的經濟問題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因此,劉洪玉介紹,十二五期間,需要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彌補十一五甚至十五期間保障房安排不足。
習近平也要求,“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到2015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一定要全力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談及保障房品種方面,習近平并未提及限價房或經濟適用房,而要求要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加快建設廉租住房,加快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
陳國強認為,符合中國國情的住房供應體系,是“住有所居”而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產權房,也可以通過租賃方式實現居住的目的,另外,限制大戶型、過度消費將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習近平亦指出,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要處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住房發展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需要和可能的關系。
“減少經濟適用房、限價性商品房等產權房的數量,也是在確保住房保障、防止福利陷阱時的有效手段,”陳國強如是介紹。
談及雙軌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始終應統一協調在住房供應體系的頂層設計之下,政府在保障軌上則主要職責重點在于組織資源、制定規則和實施對入住者的“進與退”的管理。而“市場軌”上主要管規則、管收稅。以經濟手段為主,其中包括稅收的手段,從土地開發到商品房的交易和保有,各環節上的稅費應系統地合理化。調控中原則上宜區別住房的居住需求、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采取差異化政策區別對待。
談及市場化主導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習近平表示,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
習近平也針對“保障住房”領域談道,應加強管理,在準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規范機制,實現公共資源公平善用。要堅持公平分配,使該保障的群眾真正受益。要對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行為進行有效治理,同時要從制度上堵塞漏洞、加以防范。對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的,要依法依規懲處。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行政性調控政策的退出需要建立在商品房市場秩序的完善、有房產稅等經濟性的替代性政策的背景下,是一個長期過程。
名詞解釋: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
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堅持集體學習并形成制度。
十六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共44次,十七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共33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已進行集體學習10次。
集體學習由總書記親自主持,聚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法律、歷史、科技、軍事、體育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解。
(海西地產網 陳煜輯)